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土建类专业于1978年创办,与我国改革开放同年,已走过40年的历程。恩施职业技术学院与2000年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第一批高职专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湖北省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是教育部、财政部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建设示范专业;学院建有国家建筑技术实训基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土家族吊脚楼代表性传承人大师工作室;建筑工程技术土家族吊脚楼营造与文化创新示范点建设项目。学院开设建工、装饰、市政、造价、路桥、规划、测量七个专业。
建筑工程学院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学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的通知>(教职成[20181号])、《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意见》(鄂政发[2017]55号);《湖北省教育厅关于政校行企开展技术技能型人才联合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鄂教发〔2018〕1号)的文件精神,结合恩施职院处在湖北省唯一少数民族自治州的实际,按照恩施州职业教育“新时代、新要求、高质量、新作为”的总要求,建筑工程学院依照“产教融合、服务发展,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创新机制、提升质量”的方向,实施“融入行业不放松,深入企业不放手,扭住项目做平台,校企共育树人才。”的特色发展之路。
现阶段我们正以创新为引领,以产学融合、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改革为抓手,以教学诊断为手段,以提升质量为目标,打造湖北民族地区高职发特色新版本。主要有以下几点和大家交流共享。
一、政行企校联动,推进办学模式改革
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建筑类专业是恩施州唯一的人才培养基地,承担建筑、市政、道路、规划等专业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责任。湖北省住建厅、省建工局以专业职业教育扶贫的高度,支持建筑工程学院人才培养、应用技术研究、民族建筑传承的工作;省建筑业协会、建筑企业战略联盟积极在产学融合、校企合作方面牵线搭桥,以湖北省建设职教集团、湖北省建设教育协会为平台。采用立足本地龙头主干建筑企业,联姻省内知名大型建筑企业联合办学。2016年以来在省建工局支持下,2016年5月,省建筑业协会与恩施职院在恩施举办了“开放、合作、共赢——恩施职院与国内知名建筑企业对接会”。与中建三局、山河建设集团、中铁建设等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并签订合作办学协议。恩施职院与山河集团率先设立“山河民族建筑学院”,并同时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理事会和“山河民族建筑学院”运行机制,由行业协会指导、企业主导、学院引导开展工作。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行企校“三导三育”的新“共同体”。
以创建山河民族建筑学院为抓手,开发“三合一”(教师与工程师合一、教室与工地合一、作业与项目合一)的教学模式,“学训一体”课程体系,打造“项目工地现场和三维虚拟现实”相结合的实训基地,建设“大师引领、专兼结合、身份合一、管理有序”的工程技术与技能高水平教学团队,持续提升服务建设行业、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人才培养与教学研究,技术服务于文化传承的能力。依托行企校和民族地区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把山河学院建成特色鲜明建筑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二、探索运行机制,推进校企合作模式改革
从2010年开始,土建类专业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先后与南方测绘集团在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举办“南方测绘订单班”;与北京海天装饰集团在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海天装饰班”;2017年与恩施州众鑫装饰公司现代学徒制“众鑫经理班”;与恩施州同欣监理公司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工程监理班”;到2018年与全国建筑500强、湖北民营建筑企业20强第一名山河建设集团在恩施职院设立“山河民族建筑学院”,建立校企合作理事会,举办现代学徒制模式的“山河民建班”。我们不断探索、不断积累经验;2017年以前都是学校热,企业不热的“一头热”。2017年特别是今年以来,是企业积极学校更积极,出现“两头热”。我们依托省级建设主管部门和省级行业协会,引进行业内的大型主流企业建设“校企共同体”,相继建立新型“企业经费支持,行企校联动、师生徒互动、学训岗融通、”的新型相对独立的院中院实体。下一步将推进完善设立的“校企学院”即“校企共同体”的六大运行机制,即①在产学对接上的创新管理共同体领导机制、②专业发展上的建立共同体建设机制;③在工学结合上的创新资源共同体互助机制;④立德树人上的校企共同育人机制;⑤企校文化上的共同体交融机制;⑥在双师共建上的创新师资共同体互补机制。完善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研发、合作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校企合作院中院——山河民族建筑学院”治理机制和模式结构。 
三、推进现代学徒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根据新时代国家对职业教育新要求,社会企业对人才质量提升的新期盼,以湖北省教育厅重点教学改革课题“湖北省民族地区民族建筑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为抓手,以湖北省建设职教集团的院校和企业为平台,集聚研究和实践资源,建立了校企合作的“山河民族建筑学院”,开设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的“山河民建班”,深入开展相关体制机制和教育教学模式研究。在实践层面,寻求政行企校各方契合点,构建互利共赢驱动机制;搭建联合管理信息平台,建立快速沟通协商机制;组建行企校“工程型”教学团队,构建教师遴选合作机制;校企共同开发工学结合课程,构建民族文化和企业文化传承课堂;建立行企校社多元评价体系,构建教育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通过借鉴学习杭州职院经验,建立校企合作院中院,山河民族建筑学院创新实施了现代学徒制的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即实施推进了“‘一个能力目标、三岗递进,身份渐变’的‘1+3+N’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建筑技术与传统建造技艺相结合人才教育方式和专业课程体系,重点推进企业主导的校企融合、人才共育、教学共管、师资共培、基地共建、资源共享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促进建工学院内涵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四、重视多重文化育人,推进文化育人创新
遵照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文化自信自觉教育;牢记“笃志励行,厚德善技”的校训,贯彻“建德筑能、励学创新”建工学院院训,引入“弘扬鲁班精神,构造品质山河”企业精神,对校企合作班人人践行新时代鲁班精神:即严守规矩,诚信执业的技术能力;勤于思考,敢于探索的创造勇气;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崇尚技能,求真务实的工匠本色;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品牌意识;互相协作,合作共赢的团队作风。在湖北唯一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办职业教育,还应了解弘扬少数民族文化和传统吊脚楼建筑文化精髓。通过吸纳民族文化(即土家苗族等少数民族 “勤劳勇敢,崇尚自然,天人合一,吸纳包容,务实进取” 的民族文化;融入企业文化,坚)、坚守鲁班文化、提升校园(院系)文化。从公民素养、学生素养和职业素养三个维度,依据学生成长规律,进一步分类推进文化育人,落实德技双修、树人为本。在内容上,注意从学生素养、职场素养和公民素养三个培养层次逐步推进;在载体上,从可视文化(校园和班级环境、企业和项目环境)、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培养方面循序推进;在重点上,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社会价值观、学生价值观、职业价值观,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在主体上,学校总体要求推动,二级学院为主体责任,教师、学生、班级为重三个层面共同推进。通过分步实施、循序渐进、逐步登高、重点提升,努力形成具有恩施职院民族特色的建工鲁班文化、山河企业文化育人体系、实践模式、运行机制,力争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活动案例和文化品牌,实现文化素养提高与技术技能提升高度统一。